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徐鵬飛:乘華龍一號批量化“東風”,加快數字核工業建設
發布時間:2024-03-17 信息來源:
被譽為“國家名片”的中國自主核能品牌華龍一號已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其中,中核集團漳州核電工程作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的始發地,日前再傳捷報,漳州核電3號機組澆灌核島第一罐混凝土(FCD),二期工程建設序幕全面拉開。
從首臺落地到實現批量化建設,華龍一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重要成果和大國底氣。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意味著什么?華龍一號在國際核能領域處于怎樣的位置?當下“數字化”東風勁吹,核工業作為大協同產業,如何整合資源、以數據驅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副總工程師,中核工程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鵬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一給出答案。
華龍一號已成為國際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技術之一
記者(以下簡稱“記”):作為“國家名片”的華龍一號從開工建設到商運,一直備受關注,請您介紹一下華龍一號目前的運行和建設情況?
徐鵬飛(以下簡稱“徐”):核能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可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雙碳”目標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選擇。目前,中核集團共有七臺華龍一號機組正在穩步推進,分別是漳州核電1、2、3號機組,海南核電3、4號機組,金七門1號機組,海外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C-5),各在建機組按期推進,安全、質量、進度、經費均得到有效控制。
眾所周知,國內華龍一號首批4臺機組已經全部建成投運,其中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作為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業運行,6號機組于2022年3月25日投入商運。這兩臺華龍一號機組目前運行情況良好,2023年實現了全年“零非停”。
截至目前,兩臺機組累計年發電超410億度,社會和環保效應顯著,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12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64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2.8億棵。它所實現的穩定可靠性能與發電效率證明了其設計的先進性和安全性。
記: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自誕生以來,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每年都有被核準的機組。目前,華龍一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您認為這意味著什么?
徐:我理解,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落實。華龍一號是我們在總結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建設、運行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其批量化建設是科技創新成果的具體應用。
在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過程中,我們秉持持續創新優化的理念,以不斷提高安全性、經濟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加大研發力度,提升核電站的綜合能力。我們聯合多個科研院所、設備廠家,連續攻克了多項技術與設備難題,實現了國產DCS平臺首次應用于核電機組、反應堆冷卻劑主管道焊接設備首次采用國產焊機進行焊接等一系列國產新技術、新設備的創新、應用,進一步提升了華龍一號后續機組的自主化、國產化水平。
目前,華龍一號相關設備國產化率已超90%,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的飛速發展。
記:華龍一號目前在國際核能領域處于怎樣的位置,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發展?
徐:華龍一號作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的成功研發建造,也使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成功躋身世界第一方陣。目前華龍一號的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先進性等各項指標完全滿足國際三代核電以及國內外最新法規標準的要求。
換句話說,在國際上,華龍一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接受,是國際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技術之一。未來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中國核電技術將在經濟性、安全性、環境友好性和運行靈活性4個方面開展進一步探索研究。
建設數字核工業勢在必行
?記:核工業是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是數據密集型產業,在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要求下,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徐:眾所周知,核工業肩負著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建設數字核工業勢在必行,而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使華龍一號成為目前最有望實現“數字核電站”交付的核電機型。
我們在華龍一號研發設計之初,就提前布局了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在華龍一號首堆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推行互聯網+三維等典型的數字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協同設計效率。在首堆交付之時,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核電工程一體化信息管理系統,還進行了數字化試點交付。
時至今日,我們在主要核心業務領域全面發力,設計板塊實現了一體化的數字化設計能力,可實時向下游提供有效的結構化數據,并在項目結束時,不僅提供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實體核電站,還會提供一個與實體一致的數字化虛擬電廠;采購板塊不但有全面的數字化供應鏈管理能力,還進一步實現了設計采購一體化協同及智慧建造的試點推行工作,后續將全面地與設備生產廠商形成實時互動的數字化協作模式;建造板塊,我們將全面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融合,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我們各個項目已全面落地智慧工程,后續將進一步實現核電建安“可感、可傳、可知、可控”。在未來的2-3年內,我們還要繼續開展大范圍的、深入的數字化轉型。
記:核能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輪能源變革的大背景下,結合“數字化”熱點,請您介紹一下您今年兩會準備的提案?
徐:我今年的提案是關于建立核領域數據中心,統籌核工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當前,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等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核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在相關部委領導下,我國核能領域產業鏈上下游以數據中心為基礎推進數字化轉型,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目前尚缺乏覆蓋核工業全產業鏈的行業性數據中心平臺,嚴重制約了核工業數據價值最大化發揮。
徐鵬飛建議:
一是構建以數據和軟件為中心的核工業數據中心及數字發展生態。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核領域數據中心建設的統籌規劃與投入,協調推進核領域數據資源共建共享,以數據驅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政-產-學-研-企-用”融合平臺,在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核工業產業鏈鏈長單位優勢,以核電設計為試點開展軟件應用,逐步輻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領域,分步實施軟件應用替代及推廣,形成滿足核工業持續發展需要的軟件產品和研發體系,構建核工業數字化發展生態。
二是建議核工業數據內部開放流通利用。核工業數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堅持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享開放產業鏈數據;對涉敏涉密的高價值數據進行處理,加工成數據指數、報告、API等脫敏脫密的數據產品,向產業鏈各主體有償或無償開放使用。
參與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建設
記: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的終極夢想,也是我國核能“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最大“人造太陽”ITER研制相關工作,請您介紹一下中核集團中核工程在這項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最新的進展怎樣?
徐:關于ITER項目值得高興的是,前不久ITER組織與我們正式簽署真空室模塊組裝合同,意味著中核工程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已經成為目前ITER項目主機安裝的唯一承包商,這將極大提高中國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的參與程度與貢獻度,為國內聚變工程建設工作的開展積累經驗、培養人才,提高我國聚變工程建設能力,助力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
真空室模塊組裝是目前ITER項目最重要設備在關鍵路徑上的工作,對整個ITER項目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本次中標的真空室模塊組裝工作就是像穿衣服一樣,將真空室冷屏、環向場線圈在裝配大廳集成組裝到真空扇段上,然后再整體吊裝到托卡馬克堆坑內。真空室模塊9個扇區,單獨完工交付,9個扇區的計劃安裝總工期為35個月。(邢泓琳)